掃呢頁CODE去手機

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——黃芪 _-,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——黃芪新疆中醫醫院 2018-01-0419:05:14小編導語今天,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中藥-黃芪。黃芪黃芪,又名綿芪。多年 ...
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——黃芪

新疆中醫醫院 2018-01-04 19:05:14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

小編導語

今天,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中藥-黃芪。

黃芪

黃芪,又名綿芪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主根肥厚,木質,常分枝,灰白色。莖直立,上部多分枝,有細棱,被白色柔毛。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厘米。產於內蒙古、山西、甘肅、黑龍江等地。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

左圖: 黃芪-原植物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

右圖:黃芪藥材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

性狀鑑別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

藥材

本品呈圓柱形,有的有分枝,上端較粗,長30~90cm,直徑1~3.5cm。表面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,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。質硬而韌,不易折斷,斷面纖維性強,並顯粉性,皮部黃白色,木部淡黃色,有放射狀紋理和裂隙,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狀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氣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
飲片 黃芪片

為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。外表皮黃白色至淡棕褐色,可見縱皺紋或縱溝。切麵皮部黃白色,木部淡黃色,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,顯 「菊花心」。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狀,黑褐色或呈空洞。氣微,味微甜,嚼之微有豆腥味。

炙黃芪

外表皮談棕黃或淡棕褐色,略有光澤。 切麵皮部淺黃色,木質部淡黃色。具蜜香氣,味甜,略帶黏性。余同黃芪片。

「養生」每天認識一味中藥黃芪

【異名】棉芪,黃耆,獨椹,蜀脂,百本,百藥棉,黃參,血參,人銜等

【性味】甘,微溫。

【歸經】歸肺、脾、肝、腎經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甘溫升補,入脾、肺經,主以扶正氣,兼能除水邪。既善補中氣、升舉清陽,又善補肺氣、益衛固表,還能托瘡毒、利水消腫。此外,通過補氣又能生血、攝血、生津、行滯,治血虛萎黃、氣不攝血之崩漏便血、氣津兩傷之消渴、氣虛血滯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。

【功效】補氣昇陽,益衛固表,托毒生肌,利水消腫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(1)脾胃氣虛,脾肺氣虛,中氣下陷,氣不攝血,氣虛發熱。

(2)自汗,盜汗。

(3)氣血不足所致瘡癰不潰或潰久不斂。

(4)氣虛水腫、小便不利。

(5)氣血雙虧,血虛萎黃,血痹肢麻,半身不遂,消渴。

【注意事項】本品甘溫升補止汗,易於助火斂邪,故表實邪盛、氣滯濕阻、食積內停、陰虛陽亢、瘡癰毒盛者,均不宜服。
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6~30g;或入丸散。補氣昇陽宜蜜炙用,其他宜生用。

【配伍】黃芪配柴胡、升麻:黃芪甘溫益氣昇陽,柴胡、升麻皆有升舉陽氣之功。三藥相合,功能補中益氣、昇陽舉陷,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常用。

黃芪故事

南北朝時期,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,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,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。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,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,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,精通醫藥的許胤宗提出用熱湯氣熏蒸法為太后治病。於是用黃芪、防風兩味藥煮湯數十斛,放到柳太后的床下,藥汁瀰漫,煙霧繚繞……不想,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了,經過一段時間調理,柳太后便康復同以前一樣了。

柳太后猝患中風,全因年老體弱、氣血失調。而黃芪性溫,善補氣昇陽、固表行滯;防風性微溫,善散風,勝濕止痛。二者相伍,既能補氣固表,又能散風行滯,恰中病理。再加上熱氣熏蒸,既能溫通經絡,促進氣血運行,又能潤肌膚、開毛竅,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,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。

文章來源 百度百科 部分內容摘自《國家藥典中藥實用手冊(第二版)》

【實習編輯 宗婷】


鍾意就快D Share啦!